“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交通运输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凯发k8登录入口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时间:2019-09-04 09:32
字号:

8月30日上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市交通运输局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交通运输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闻发布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卫东,局领导徐干、张冬阳、姚群、杨广军等出席新闻发布会,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日报、中安在线等十余家省、市新闻媒体代表参加会议。

发布会上,李卫东详细介绍了70年来六安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骄人成绩。

李卫东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仅有234.5公里公路,基本上都是坑坑洼洼的碎石路或者泥土路,老百姓的日常出行都是个问题,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70年拼搏奋进,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大跨越。从没有一寸铁路到四条铁路穿境而过,从仅有勉强通行的土质公路到逐步构建全市“三纵两横三联”高速公路网和“七纵八横八联”国省干线公路网,从自然航道木船排筏运输到3个千吨级泊位建成,从偏居皖西一隅到融入合肥都市圈,随着我市“县县通高速、市县一级路、乡乡二级路、村道5米5、乡镇通公交”目标的基本实现,六安作为皖西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地理区位优势不断凸显,缩短了与合肥、武汉、南京、郑州等省会城市的时空距离,为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良好条件,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六安,平原公路四通八达,山区公路畅通无阻,过去的天堑已变为通途,交通建设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开放交流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70年来,六安经历了从“无路”到“有路”的改变,再到“有路可走”向“走得顺畅”的跨越。截止到目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922公里,名列全省第一,是1949年的89.2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由2015年底的442个减少到2018年的4个,贫困发生率由13.84%降低至1.79%,六安交通为全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0载悠悠岁月,70年赶超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六安交通运输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积极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持续加快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致力改善道路运输环境,着力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多方式、多层次的出行需求,为构建“交通强市”书写新的篇章,为推动六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作新的更大贡献。

 

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

交通运输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发布人: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卫东

(2019年8月3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很荣幸在这里和大家见面。在此,我谨代表市交通运输局,向与会的各位领导、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也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今天,我局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交通运输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再过一个月,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作为交通人,我们在路上见证了“行”的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打开历史的档案,我们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时我市交通的窘迫:全市仅有234.5公里公路,基本上都是坑坑洼洼的烂泥巴路或者碎石路,走在路上,时常都会碰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尴尬窘境,更别说乡间小道,老百姓日常外出还是通行,只能用苦不堪言来形容,严重制约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想富、先修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改变出行难题,我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从没有一寸铁路到四条铁路穿境而过,从仅有勉强通行的土质公路到逐步构建全市“三纵两横三联”高速公路网和“七纵八横八联”国省干线公路网,从自然航道木船排筏运输到3个千吨级泊位建成,从偏居皖西一隅到融入合肥都市圈,随着我市“县县通高速、市县一级路、乡乡二级路、村道5米5、乡镇通公交”目标的基本实现,六安作为皖西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地理区位优势不断凸显,缩短了与合肥、武汉、南京、郑州等省会城市的时空距离,为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良好条件,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一、交通网络规划日趋完善,铁、公、水路建设齐头并进

  (一)铁路网纵横延伸

  新中国成立时,六安铁路是空白,一直到1995年,合九铁路竣工通车,在我市舒城县境内的8公里,实现了六安铁路建设零的突破。2004年,宁西铁路开通,六安站正式投入运营。2009年,合武铁路动车组开通,跨越我市金安区、裕安区和金寨县,设六安站、金寨站,境内铁路线达137公里。自此,老区正式挺进“动车时代”。随着阜六铁路、宁西铁路增建二线工程(西安至合肥)相继开通。2013年7月1日上午8点28分,g266次高铁首发六安至北京。2017年10月10日上午8点48分,“复兴号” d7132次列车从六安站始发到上海虹桥。2018年7月,铁路部门调图后,新增开往春城昆明南站的高铁(g1540),六安站经停列车数达151趟,成为省内经停列车数前三的高铁站,仅次于合肥南、蚌埠南。同年,六安站新站房正式建成,成为合武铁路、宁西铁路、阜六铁路三条铁路线交汇的高速普速混合型车站,从而开启了六安铁路发展的新时代。

  (二)公路网四通八达

  1、高速公路突飞猛进。2002年,我市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安高速建成通车,舒城县杭埠境内长约7公里,我市不通高速公路已成为历史。随着g40沪陕高速公路合六叶段、g42沪蓉高速公路六安段、g35济广高速公路六潜段、g35济广高速公路周六段、德上高速公路淮合段等相继建成通车,我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362公里,位居全省第四,是2002年的51.7倍。目前,德上高速合枞段已开工建设,我市还新增了合霍阜、宣商、阳新3条高速公路,现已纳入省高网规划,可望于“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届时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660公里。

  2、干线公路内联外畅。1949年初,全市仅有234.5公里土质公路可以勉强通车。陆上运输只有3辆载货汽车,9个吨位。为解决行路难、运输难,六安人民坚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大力建设脱贫致富路。从“一五”到“六五”(1953-1985年),先后三次开展全民动员,大规模地开展公路建设,到1978年,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4246公里。其中,六安至合肥公路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修建,时为安徽省最宽、最直、最平的二级公路。1998年g312竣工通车,标志着我市第一条一级公路诞生。2013年以来,我市抢抓全省大力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的机遇,实施了2个“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公路项目48个,总里程1440.7公里,总投资358亿元,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约241亿元,完工项目31个,通车里程1027公里。完工里程是前15年的总和,完成投资是前15年的6倍。建成了六安至合肥、六安至舒城、六安至霍山、霍山至舒城、舒城至合肥、霍邱至马店、金寨至叶集等一级公路,全市一级公路总里程达400公里,是前15年的6倍。特别是为促进我市南部山区旅游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我市相继开工建设了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和山湖旅游大道。2016年6月,总里程259公里,总投资30亿元的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工程建成通车。2018年9月,总里程190公里、总投资40亿元的山湖旅游大道(六安段)建成通车。以上项目的建设,实现我市“交通 旅游”融合发展,项目沿线连接了4条高速公路、5条国道、9条省道与11条县道,串联了合肥滨湖新区与大别山腹地的32个旅游景区,极大地提升了对外交通水平,对加快我市融入合肥都市圈意义重大,沿线直接或间接受益人口达114.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3.2万人,有效促进大别山区旅游资源开发,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018年7月,我市又创新交通建设新模式,采用ppp模式,选定中交二航局作为社会资本方实施s366合六南通道项目建设,路线全长约108公里,总投资43亿元。在我市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上,我们还首开了全互通立交和隧道建设先河,建成了周瑜、黄泥店等二个全互通立交桥,以及天堂寨、铜锣寨等10处隧道。目前,我市隧道数量和里程均位居全省第一,有力地提升了国省干线通路的通行能力, 

  3、农村公路日新月异。1987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长1966.25公里。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全市全面推进“村村通”工程,使每个行政村村部都有一条通往附近主干道或乡镇、路面宽度为3.5米的水泥路,共8000公里,总投资近20亿元。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完成危桥加固改造约400座,完成投资约3.8亿元,基本消除农村公路上的危桥安全隐患。十三五期间(2016-2018年),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8816公里,总投资46亿元。2018至2019年,又投入36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延伸扩面工程5519公里。截止2018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19121.41公里,是1987年的近10倍,其中县道1326.205公里,乡道3686.784公里,村道14108.421公里,桥梁1625座。全市已有108个乡镇通了二级路,占比为83.1%,1818个行政村中通5.5米道路的村有1423个,占比78.3%。农村公路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变过去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为现在的“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一条条“四好农村路”通村畅乡,成为民生路、产业路、致富路,不仅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我市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得到了部、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舒城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回顾我市的公路建设,70年来,我们经历了从“无路”到“有路”的跨越,再到“有路可走”向“走得顺畅”的再次跨越。截止到目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922公里,名列全省第一,是1949年的89.2倍,全市公路密度达到135.4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八五”前的4.5倍。今天我市的丘陵平原公路四通八达,山区公路畅通无阻,过去的天堑已变为通途,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开放交流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据统计,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由2015年底的442个减少到2018年的4个,贫困发生率由13.84%降低至1.79%,六安交通为全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水运网星罗密布

  1949年初,我市从事水上运输的主要是竹木排筏、木质人力桨和帆船,航行在辖区的木帆船104艘,平均吨位9.7吨。通航河流主要有通往淮河的淠河、史河,通往长江的杭埠河、丰乐河,这一时期,水运是全市主要运输方式。80年代末,随着5大水库、淠史杭等一批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航道数量得到发展,通航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7年底,周集铁矿水运专用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六安航运无大型货源基地的困局成为历史。2007年,霍邱新淮码头正式营业,设2个可供500吨级船舶靠泊装卸的泊位,年吞吐量达120万吨。2008年省政府批准了六安港新的建设发展规划,有效提高了全市水上综合运输能力。2012年,临淮岗庆发码头3个1000吨级泊位建成投入使用,年吞吐量150万吨,总投资约4000万元,使我市码头跃进“千吨级”行列。2015年建设周集中化石油2个500吨级油品码头和3万方油库,总投资1.1亿元。2017年,省港航管理局投资3000万元建设淮河临淮岗海事综合搜救基地,这是我市第一座、全省第五座海事综合搜救基地。目前,淮河航道正在升级改造中,总投资12个亿,涉及六安段约85公里。建国初期,六安境内没有正式的港口码头设施,经过70年的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水运港口码头11座,船闸6座,通航里程达825公里。

  二、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客货运量大幅增长

  (一)水运发展:目前,全市船舶拥有量1706艘(客渡旅游船194艘、营运船舶1512艘),总吨位188.82万吨,平均单船载重吨达2361吨,是建国初期的243.4倍,位居全省第四。持证船员12869人(包括一类、二类、三类),是建国初期的28.6倍,持证人数位居全省第四。全市现有25家水运企业(省际普货运输企业20家,市内旅客运输企业5家)。港口年均完成近80万人次的安全运输任务,有力保障了我市水上旅游业发展;年均货物吞吐量240万吨,比1984年翻了一翻。我市航运的发展为融入合肥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水运支撑。

  (二)客运发展:1949年,成立了首家“六安县商营汽车运输公司”,有汽车6辆。1950年10月,首次在六安至合肥线上投入40座的大客车,相继开通了安庆、舒城、金寨、寿县、叶集共7条客运班线。2002年到2008年间,六安市东、西、南、北四个一级客运站相继建成,市区班线客车1231台同时迁入东西南北四个客运站发班运营,在省内率先规范了市区客运市场秩序。2007年,交通部正式确认六安为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全国179个,其中安徽省7个)。目前,我市共有27家客运公司,1155辆客车,开通对江浙沪等十余个省市客运班线366条。2018年年客运量4281万人,是1957年的87倍;客运周转量21743万人公里,是1957年的8倍。

  (三)货运发展:1950年底,我市仅有一家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有17辆货运汽车,目前,我市拥有道路货物运输企业5.9万户,具有一定规模的货运企业有500户(车辆7辆以上),50辆车以上125户,30辆车以上349户,个体业户5.6万户,全市营运普货运输车10.9万辆。2018年年货运量23801万吨,是1965年的352.6倍,货运周转量4330457万吨公里,是1965年的1090.5倍。

  (四)铁路运输发展:我市从1996年启动铁路运输,到目前共有151趟客运经停列车,首发9趟,每天发送和到达旅客2.7万人次。2019年春运期间累计发送旅客50.36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三条货运线,其中两条专用线。2019年上半年货运量达165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0%。

  (五)公交发展:我市城市公交的发展历程,也是六安这座城市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前行的缩影,六安公交的发展也见证了我们这个城市的发展。1972年我市成立市公交总公司,时有公交线路2条,车辆9台,线路总长27.7公里。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发展,到2015年底,全市拥有公交线路86条,公交车辆保有量1019台,其中新能源车146台,新能源车辆占比15.89%,营运线路总长度1374公里,公交场站22个,公共交通站台500米覆盖率72%。“十三五”期间,我市着眼于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积极争创安徽省公交优先发展示范市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区),公交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18年底,全市共开通公交线路238条(其中城乡公交线路177条),是1972年的119倍。投入公交运营车辆2140辆(其中城乡公交1053辆),是1972年的237.8倍。营运线路总长度4055公里(其中城乡线路3209公里),是1972年的146.4倍。全市7个县区已有5个县区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占比达71%,已有84个乡镇、1247个村通了公交车,占比分别为65%、69%。舒城县、金寨县、叶集区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共惠及群众约430.2万人,年客运量达1.12亿人次,每年为广大群众节约出行成本约4.8亿元。市区投入使用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公交企业电子管理系统以及掌上公交app,升级改造完成ic卡全国互联互通系统,新增支付宝、银联两种乘车凯发k8登录入口的支付方式,为广大居民出行提供了优质便捷服务。我市全域公交网络体系的建设,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繁荣了城乡物流,促进了城乡融合,还极大地助力了全市脱贫攻坚,引领了乡村振兴。舒城县被评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舒城县、叶集区、金寨县被评为省级“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目前我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全域公交网络体系建设位居全国首位,受到了交通运输部的充分肯定,在全国大力推广我市的经验做法。

  (六)出租汽车发展:自1992年我市拥有第一辆出租车开始,出租车一直伴随六安跨越发展的铿锵步伐,承载市民通达四方,满足不同人群出行需求,为实现人们美好生活需求增添“加速度”。目前,全市出租汽车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四县三区共有巡游出租车4195辆,许可网约车辆740辆,许可驾驶员3436名,其综合排名位居全国341个城市第12位。

  三、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行业管理能力得到加强

  (一)行业改革不断深化

  70年来,我市交通运输机构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转变。1952年,设立六安专员公署交通局,其主要工作任务是运输生产组织、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宣传、抗洪救灾等。2010年,我市撤地建市,设立六安市交通运输局,为市政府组成部门。2012年、2013年,市公路局、市海事局由省下划市级管理。近年来,我们积极深化行业改革,激活内生动力,促进交通运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深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一是率先在全市全面完成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2015年撤销了市公路局中心实验室、路桥一处、路桥二处及修配厂,公开转让六安路桥公司,挂牌交易六安交通实业公司,妥善安置了570名涉改职工,实现了事企分开。二是实施地方公路海事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在全省将设在县区的公路、海事机构下划至所在县区管理。本着“精简高效、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共下划机构11个,人员1298名。并划转98项行政权力,把该放的行政事项全部放下去,解决了“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的问题。三是率先在全市实施局直事业单位优化整合。采取合并、新设、加强、更名、撤销等方式,把直属事业单位整合成“五局四中心”,统一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四是将我局所有事业单位由之前的自收自支性质转变为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消除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

  2、推进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紧抓在全省开展联合治超综合执法试点的契机,于 2016年启动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统筹整合公路、运管、海事和工程质量监督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资源,于2017年12月在全省率先完成市本级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局(市联合治超执法支队)组建并挂牌运行,实现了“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单一执法向综合执法、传统执法向现代、低效执法向高效执法”的转变,形成了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六安模式”,在全省推广。

  3、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共计下放行政许可事项2项,取消行政许可事项6项,调整合并行政许可事项29项,承接行政许可事项15项,取消行政征收事项2项,取消备案类其他权力事项4项。同步开展“多证合一”、“先照后审”、“证照分离”等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161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受理,156项事项登录“皖事通”app,全程网办事项比例30%,满足“一网通办”要求;143项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进驻比例88%,满足“只进一扇门”要求;行政许可事项69项,全部事项均能满足“最多跑一次”要求。梳理出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902项,保留396项、取消506项,精简率达到56.1%。

  (二)行业管理持续加强

  1、坚持科技引领投入3000万元,建成了六安市交通运输信息指挥调度中心,全面推进“互联网 交通运输”建设,将涉及治超的43个源头监管站、6个县级治超监控平台统一纳入管理,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治超联网监管。杨小店非现场执法点的启用,实现了科技治超水平质的飞跃,有效降低现场执法的难度,提升了执法效率,提高了执法效果。在打击非法营运的执法行动中,加强与公安交警部门的联勤联动,加强了视频监控等网络信息系统共享,通过视频监控数据、大数据智能识别和局信息指挥调度中心监控系统、12328服务监督热线、无人机采集画面等方式和手段,为非法营运案件的调查取证提供了坚实的证据支撑。全市“两客一危”车辆全部安装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并统一纳入监管。城区出租汽车综合服务监管平台投入使用,极大提升出租车服务水平。

  2、坚持专项整治。一是开展非法营运专项整治。2018年以来累计查处非法营运182件,网约车平台违规1件;出租车违规54件,客运班线违规、车辆逾期未检、北斗卫星违规使用等88件,有力地净化了客运市场秩序。二是开展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集中整治。五年来,全市危化品车辆由2500辆减少至1736辆,注销了764辆;危化品企业由27家减少至19家,注销8家。三是开展打击无证经营码头专项整治,2017年以来,累计取缔非法码头16座,清除非法堆场20个。四是开展公路超限超载专项整治,坚持做到源头管控和路面治理双拳出击,推进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落实,2014年以来累计检测车辆503万余台次,查处车辆4.6万余台次、卸转载超限货物63余万吨,公路超限超载率由2013年的4.5%下降至0.48%,我市由过去的超限超载重灾区变为全省治超先进市,境内公路桥梁得到了有效保护,路域环境也实现了有效提升。五是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修订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积极探索安全生产领域改革,重点组织实施“平安交通攻坚行动”、“平安交通百日行动”等专项行动。突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扎实开展公路标识标线整治和公路桥隧、临水临崖等特殊路段生命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和港口危险货物第三方隐患排查,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水平持续改善。

  3、坚持质量监管。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坚持打造品质工程,加大质量巡检力度,严格遵循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实施工程建设“四制”管理,严格落实标后监管措施。建设质量监管监控平台,实现质量监管信息化管理,有效保障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质量。

  (三)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市交通运输局坚持秉承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的宗旨,不断提升全系统优质服务水平。充分利用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开展全天候为民服务,年度办件2万余件,及时回复满意率达98%,在全省考评中位居前列,荣获2017—2018年度全国12328电话十佳服务中心称号;不断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先后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2014-2015年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 “安徽省第九届、第十届文明单位”“六安市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在2018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市运管服务窗口荣获“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和“全省政务服务系统最佳服务窗口”。客运总站“映山红”服务班、7路公交线分别被授予“市青年文明号”“市敬老文明号”,并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继菊、程大春等一批先进典型。

  70载悠悠岁月,70年赶超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六安交通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积极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持续加快交通行业转型升级,致力改善道路运输环境,着力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多方式、多层次的出行需求,为构建“交通强市”书写新的篇章,为推动六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作新的更大贡献。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网站地图